一個世代的生命背景
- 吳念真
- Oct 11, 2017
- 2 min read

或許那還是一個普遍貧窮而且管制嚴厲的時代吧,孩子們能接觸到的課外讀物非常缺乏,於是葉宏甲先生的漫畫「四郎真平」便成為1950年代前後出生的這個世代共同的記憶,而在之後甚至成為共同的話題。
當年的「四郎真平」從另一角度來看其實是「禁書」,因為它不能帶進校園,甚至大部分的家長也無法接受,因為漫畫在他們的思維裡是「不正經」的書,是會影響學習甚至引發不良行為的毒物,即便大多數的他們都沒看過,甚至根本不識字。
既然是「禁書」,本能地想看的人就更多了,而「偷嚐禁果」的經驗更成了孩童時期少數的冒險經歷,是故記憶特別鮮明且突出,我想這是「四郎真平」可以成為一個世代的生命背景的另一個原因吧?
不信的話你可以去問這個世代的人有關「四郎真平」的故事內容,我敢說可以清楚講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內容的人保證沒幾個,但因為它而衍生出來的生活記憶則可以一大籮筐、一大籮筐地各自表述。
覺得它像火花,點燃的是一整個世代各自的生命故事,然後集合成一部最真實的庶民歷史。
記得某一年,台灣政爭最激烈的時候有人問:如何看待這樣的現象?
我說當逐漸老邁的當下,回顧過往,生命的每個階段裡記得的往往是聲音、影像和氣味,比如想起小時候,我記得的是文夏、洪一峰透過收音機迴盪在山谷的歌聲、記得陳一明、黃志清廣播劇部分的劇名和劇情、記得跟許多小朋友圍在校外某個大石頭旁看剛出版的漫畫週刊裡的「四郎真平」時的樣子,記得孩子們身上的氣味,甚至記得壞人把鐵面拿下,出現的臉孔竟然是叛變的將軍那一幕的分鏡,以及那時候那種無法置信的驚嚇心情,至於那個時候的行政院長是誰?省主席是誰?縣長是誰?我不記得任何一個。
「四郎真平」竟然要以復刻版的形式完整地重新面世了。這對我來說就像是已然散落的生命記憶重新組合的呈現。
歷史無法重新來過,但創作可以。
復刻出版不但能讓一個世代的人重新閱讀那些故事,更可以重新回到過往的生命記憶,然後跟身邊的人一籮筐、一籮筐地細細表述。引燃一個世代許多人的生命經歷,且可能重組了一個世代的庶民歷史,這是「四郎真平」以及葉宏甲先生最大的貢獻吧?
雖然這是葉先生當年所始料未及的。
Comments